当前位置:
首页
>
锡伯族资料库
>
专题库
>
文学艺术篇
>
《海兰格格》的传说——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苏国晖)
《海兰格格》的传说——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苏国晖)
发布时间:2023-04-16 18:57
380

《海兰格》的传说,是我国锡伯族口口相传的一段爱情故事。历史上,锡伯族是一个频繁迁徙的民族。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文化环境,使锡伯族人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俗文化,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意识和心里素质。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,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,用生动、朴实而民族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众多典型化的人物形象,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、神姿各异。这些形象正面与反面皆有,或是尊崇或是批判,寄托着当时锡伯族人的不同感情。

《海兰格格》是20世纪20-30年代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镇发生的一段动人的爱情悲情故事。“海兰”,是锡伯语,“可爱”、“可惜”、“可怜”之意,“格格”,是锡伯语,是“小姐”、“姐姐”、“妹妹”之意,是一般对女性的尊称。歌中是男主人公对自己所爱的情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,是发自肺腑的悼念。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叫萨涅春,是个鳏夫,女主人公叫杨子,是个寡妇,男有一女,女有一儿,两个同病相怜,结成为亲家,从此两家相互来往,彼此了解,情深意切,爱慕甚笃。于是,他们两人的爱情引起了四方邻居和亲属们的责难和非议。两人为了避开封建礼教的桎梏和舆论的非难,变卖部分家产,合伙做点小生意。在一次男主人公出远门采购的某个晚上,有顾客来打酒。因酒放在黑暗的厢房里,女主人公杨子提胡麻油灯去打酒,那时烧酒的度数很高,不料油灯引烧酒缸着火,女主人公惊惶失措,无计可施,酒缸爆炸,大火烧身,无法医治,因故身亡。男主人公在回家的路上,听说格格烧伤,半信半疑,心里着急,快马加鞭,急弛狂跑,赶到家里时,未能见到活格格。但见格格闭目谢世,萨涅春跪对冰冷的遗体,天旋地转,心肝碎裂,泪流满面地哭喊“海兰格格,哥哥的心爱”,用锡伯族的哭丧歌,边哭边诉他们相爱的那段往事。此时,女主人公杨子的东邻,锡伯族著名民间歌手巴图,正值青春年华,给邻居家帮忙料理丧事,听到男主人公那段催人泪下的哭丧歌,心潮起伏,情不自禁地暗暗记下,并提炼加工,亲自演唱,开始流传下来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丧事办完后,男主人公到格格坟地去祭祀,他一边烧纸一边用哭丧歌,在荒野无人之地,畅开肺腑,直抒胸臆,哭诉他们两人之间的那段难地忘怀的爱情。时值青年歌手巴图正路过女主人公的坟地,听到这感人肺腑的哭丧歌,悄悄藏在草丛里偷听,并暗暗记下,自己加工提炼,亲自演唱,开始流传下来。而后,经过许多歌手们的不断丰富充实,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人的情歌。

(本文原载《伊宁市文史资料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》)

2023年04月16日